石灰吟课堂实录视频范文五篇

| 视频 |

【www.shuangyixiangsu.com--视频】

第1篇: 石灰吟课堂实录视频

《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课前先学:

1、搜集有关于谦的资料(老师也做适当的准备,可以准备一些书面资料)

2、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一、直接揭题

1、我们今天将学习一首古诗:石灰吟(师板书课题)

2、大家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简介于谦。

(1)学生自己说一说。

(2)老师做适当小结、概括。

3、释题:

(1)看题目你觉得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吗?

(2)理解“吟”(是一种文体,有赞扬、称颂的意思)

(3)师小结:这也就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到底赞颂了石灰的什么?

二、读准古诗

1、学生自由读一读,老师行间指导。

2、指名试读,老师、学生相机更正、强调。

3、齐读

三、理解诗意、读懂古诗、读好古诗

【1、2句: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小组交流

2、师先重点指导“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主要表现了石灰的制造过程的艰辛、困难重重)

3、指导“等闲”的意思(结合《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或者《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4、学生自由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5、这两句是赞颂石灰的什么呢?读了这两句诗有何感受呢?(生自由说说)

6、那我们应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指导朗读)

【3、4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运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小组来交流一下这两句的意思。

2、学生自由说说,(相机说说这是赞扬石灰的什么?)

3、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诗(指导读一读)

4、读好整首诗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小组读——齐读

四、深化古诗,升华情感

1、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赞扬石灰吗?(不是)那你觉得他是在写谁呢?(自己)

2、透过这首诗我们一起来推测或者是说去猜想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或者他对人生的价值看法(据说写这首时他才7岁)(学生自由说说)

3、这不得不让我们想起了一些人,谁呢?(指名说)

4、这还让我们想起了一些关于生命意义的名言(学生说说)

5、师做小结

五、作业布置

1、搜集以下一些古诗,读一读背一背(1)「在狱咏蝉」骆宾王(2)梅花王安石(3)青松陈毅(4)竹石郑板桥(5)墨梅王冕

2、读读“千锤万击”“粉骨碎身”等词语,在到其它的诗句中找一找类似的出自诗文的成语。

附教学的相关资料:

资料(一):

有关于谦的资料:

于谦,浙江钱塘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才华过人。于谦曾被任命为御史,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顾佐任都御使,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胜过自己。

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疏提出。一年上疏几次,稍有水旱灾害,马上上报。

正统六年,于谦上疏说:“现在河南、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谷物。请于每年三月,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把谷物分发给他们。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并命令监察官员经常稽查视察。”下诏令照此执行。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因水涨冲缺堤岸。于谦令加厚防护堤,计里数设置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树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大同单独远在边塞之外,巡按山西的人难于前往,奏请另设御史管理。把镇守将领私自开垦的田全部收为官屯,用以资助边防经费。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在职九年,升任左侍郎,领二品官的棒禄。

曾有一次误会于谦被免去了官职,于谦主持兵部工作时,也先的势力正在扩张,而福建邓茂七、浙江叶宗留、广东黄萧养各自拥有部众和自封的封号,湖广、贵州、广西、瑶、侗、苗、僚到处蜂起作乱,前后的军队征集调遣,都是于谦独自安排。当战事匆忙急迫,瞬息万变的时候,于谦眼睛看着手指数着,随口讲述奏章,全都能按照机宜采取正确的方针方法。同事和下属接受命令,彼此看着都感到惊骇佩服。号令严明。虽然是勋臣老将稍有不守法度,立即请圣旨切实责备。一张小字条送到万里外,没有不谨慎小心执行的。他才思的畅通敏捷,考虑的周到仔细,一时没有人能比得上。他性情淳朴忠厚过人,忘身忧国。上皇虽然回来了,一点也不说自己的功劳。东宫改易以后,景帝命令凡是兼东宫太子宫属者支取两份俸禄。诸臣都表示推辞,只有于谦一再推辞。自己的生活很简单俭朴,所居住的房子仅仅能够遮挡风雨。皇帝赐给他西华门的府第,推辞说:“国家多难,臣子怎么敢自己安居。”坚决推辞,皇帝不准。于是把皇帝前所赏赐的玺书、袍服、银锭之类,全部封好写上说明放到那里,每年去看一看罢了。

皇帝很了解于谦,所议论奏请的事没有不听从的。皇帝曾经派使者到真定、河间采择野菜,去直沽制造鱼干,于谦一说便马上停止。任用一个人,一定悄悄访问于谦。于谦实事求是地回答,没有隐瞒,也不躲避嫌疑怨恨。因此那些不称职的人都怨恨他,而不像他那样被皇帝信用的,亦往往嫉妒他。当敌寇刚刚撤退时,都御史罗通立刻上奏章弹劾于谦登记的功劳薄不实在。御史顾(日翟)说于谦太专权,干预六部的大事奏请实行,好像他就是内阁一样。于谦根据祖制反驳他们,户部尚书金濂亦上疏为他争辩,但指责他的人还是不断收集他的材料。各御史多次用苛刻的文词上奏弹劾他,全靠景泰帝力排众议,加以任有,他才得以尽量实现自己的计划。

于谦的性格很刚强,遇到有不痛快的事,总是拍着胸脯感叹说:“这一腔热血,不知会洒在那里!”他看不起那些懦怯无能的大臣、勋臣、皇亲国戚,因此憎恨他的人更多。又始终不赞成讲和,虽然上皇因此能够回来,但上皇并不满意。徐(王呈)因为提出迁都南京,受到于谦斥责。这时把名字改为有贞,比较得到提升进用,经常咬牙切齿地恨于谦。石亨本来因为违犯了军法被削职,是于谦请求皇帝宽恕了他,让他总理十营兵,但因为害怕于谦不敢放肆,也不喜欢于谦。德胜门一仗的胜利,石亨的功劳并不比于谦大,而得到世袭侯爵,内心有愧,于是上疏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皇帝下诏让他到京师,于谦推辞,皇帝不准。于谦说:“国家多事的时候,臣子在道义上不应该顾及个人的恩德。而且石亨身为大将,没有听说他举荐一位隐士,提拔一个兵卒,以补益军队国家,而只是推荐了我的儿子,这能得到公众的认可吗?我对于军功,极力杜绝侥幸,绝对不敢用儿子来滥领功劳。”石亨更是又愧又恨。都督张辄因为征苗时不守律令,被于谦弹劾,和内侍曹吉祥等都一向恨于谦。

景泰八年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迎接上皇恢复了帝位,宣谕朝臣以后,立即把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逮捕入狱。诬陷于谦等和黄囗制造不轨言论,要另立太子,又和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策划迎接册立襄王的儿子。石亨等拿定这个说法,唆使科道官上奏。都御史萧维祯审判定罪,坐以谋反,判处死刑。王文忍受不了这种诬陷,急于争辩,于谦笑着说:“这是石亨他们的意思罢了,分辩有什么用处?”奏疏上呈后,英宗还有些犹豫,说:“于谦实在是有功劳的。”徐有贞进言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皇帝的主意便拿定了。丙戊改年号为天顺,丁亥,把于谦在闹市处死并弃尸街头,抄了他的家,家人都被充军边疆。遂溪的教谕吾豫说于谦的罪应该灭族,于谦所推荐的各文武大臣都应该处死。刑部坚持原判这才停止了。千户白琦又请求写上他的罪行,刻板印刷在全国公布。一时要讨好皇帝争取宠幸的人,全都以于谦作为一个话柄。

于谦自从土木之变以后,发誓不和敌人共生存。经常住在值班的地方,不回家。一向有痰症病,景帝派太监兴安、舒良轮流前往探望。听说他的衣服、用具过于简单,下诏令宫中造了赐给他,所赐东西甚至连醋菜都有了。又亲自到万岁山,砍竹取汁赐给他。有人说皇帝太过宠爱于谦,兴安等说:“他日夜为国分忧,不问家产,如果他去了,让朝廷到那里还能找到这样的人?”到抄家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只有正屋关锁得严严实实。打开来看,都是皇上赐给的蟒袍、剑器。于谦死的那天,阴云密布,全国的人都认为他是冤枉的。一有个叫朵儿的指挥,本来出自曹吉祥的部下,他把酒泼在于谦死的地方,恸哭。曹吉祥发怒,鞭打他。第二天,他还是照样泼洒在地表示祭奠。都督同知陈逢被于谦的忠义感动,收敛了他的尸体。过了一年,送回去葬在杭州。陈逵,是六合人。曾被推举为有将领之才,是从李时勉门下举荐的。皇太后开始时不知道于谦的死,听说以后,叹息哀悼了几天。英宗也后悔了。

于谦已死,由石亨的党羽陈汝言任兵部尚书。不到一年,所干的坏事败露,贪赃累计巨万。皇帝召大臣进去看,变了脸色说:“于谦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石亨低着头不能回答。不久边境有警,皇帝满面愁容。恭顺侯吴瑾在旁边侍候,进谏说:“如果于谦在,一定不会让敌人这样。”皇帝无言以对。这一年,徐有贞被石亨中伤,充军到金齿口。又过了几年,石亨亦被捕入狱,

资料(二):

关于“石灰”的资料

石灰,一种以氧化钙为主要成分的气硬性无机胶凝材料。石灰是用石灰石、白云石、白垩、贝壳等碳酸钙含量高的原料,经900~1100℃煅烧而成。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人已用于建筑上,中国也在公元前7世纪开始使用石灰。至今石灰仍然是用途广泛的建筑材料。

原始的石灰生产工艺是将石灰石与燃料(木材)分层铺放,引火煅烧一周即得。现代则采用机械化、半机械化立窑以及回转窑、沸腾炉等设备进行生产。煅烧时间也相应地缩短,用回转窑生产石灰仅需2~4小时,比用立窑生产可提高生产效率5倍以上。近年来,又出现了横流式、双斜坡式及烧油环行立窑和带预热器的短回转窑等节能效果显著的工艺和设备,燃料也扩大为煤、焦炭、重油或液化气等。

凡是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天然岩石,如石灰岩、白垩、白云质石灰岩等,都可用来生产石灰。将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天然岩石,在适当温度下煅烧,排除分解出的二氧化碳后,所得的以氧化钙(CaO)为主要成分的产品即为石灰,又称生石灰。

在实际生产中,为加快分解,煅烧温度常提高到1000~1100℃。由于石灰石原料的尺寸大或煅烧时窑中温度分布不匀等原因,石灰中常含有欠火石灰和过火石灰。欠火石灰中的碳酸钙未完全分解,使用时缺乏粘结力。过火石灰结构密实,表面常包覆一层熔融物,熟化很慢。由于生产原料中常含有碳酸镁(MgCO3),因此生石灰中还含有次要成分氧化镁(MgO),根据氧化镁含量的多少,生石灰分为钙质石灰(MgO≤5%)和镁质石灰(MgO>5%)。

生石灰呈白色或灰色块状,为便于使用,块状生石灰常需加工成生石灰粉、消石灰粉或石灰膏。生石灰粉是由块状生石灰磨细而得到的细粉,其主要成分是CaO;消石灰粉是块状生石灰用适量水熟化而得到的粉末,又称熟石灰,其主要成分是Ca(OH)2;石灰膏是块状生石灰用较多的水(约为生石灰体积的3—4倍)熟化而得到的膏状物.也称石灰浆。其主要成分也是Ca(OH)2。

第2篇: 石灰吟课堂实录视频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石灰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1、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2、理解“清白”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1、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古诗——石灰吟。(师生共同板书课题,强调“吟”的写法)

2、你知道什么是石灰吗?

3、理解“吟”。(“吟”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就像我们以前学过的《游子吟》。

4、请同学们把诗句读一读吧!

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古诗。

2、这首诗难读吗?指名朗读古诗。

3、指导读出节奏。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诗意。

1、你能读懂这首诗的意思吗?

2、指名回答。

四、感知石灰品质。

1、读了这么多遍,你觉得“吟”在这里还可以怎么理解?(颂、赞等等)

2、你是从哪读出来的呢?

3、让我们一起看一看石灰这不同寻常的经历吧。(图片出示石灰的制作过程。)(师作讲解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千锤万击出深山(千和万红色强调锤和击红色强调)

(1)从这千和万你能感受到什么?锤:敲打。击:撞击。千、万:指撞击的次数多,虚指,不是实指一千一万,是夸张的手法。

(2)这一次又一次的锤子和凿子可是重重地砸在、狠狠地敲在石灰石的身上的啊,再读。

(3)让我们一笔一划地再写一写“锤”和“击”,再一次地感受石灰石所受的磨难吧!(指导书写“锤”和“击”)

过渡:石灰石所受的磨难仅仅是千锤万击吗?(引出烈火焚烧)

烈火焚烧若等闲

(1)石灰石烧制的火焰温度可是1500度啊!指导生再读。

(2)理解“若等闲”。(结合长征中的诗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看到这个词语,你能想到哪些词语?(从容不迫、泰然自若等等)

(4)师生配合读这一句。

过渡:这千锤万击,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石灰畏惧了吗?引读最后两句。

(5)让我们也用一句诗来赞美石灰。(坚强不屈为清白、从容不迫为清白等等)

4、配乐读全诗。

五、初识“托物言志”,理解“清白”。

1、投影“只留清白在人间”。

2、出示资料,生默读,看看你有没有更深的理解。

3、生汇报。(生谈哪一句就带着理解读哪一句)

4、小结:是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虽然他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的志向,可我们在诗读了出来,这样的表达方法叫做: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设计意图:与其直接告诉学生作者是想借助这首诗来表达自己清白的志向,不如让学生通过于谦的生平资料自己通过阅读去发现于谦的人生经历和石灰有着相似之处,进而了解这种托物言志的写法。】

五、入境诵读

这一天,北京乌云压城,闷雷滚动。城中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来为于谦送行。(指名读书最好的一生读)刑场上,于谦又想到了他年轻时的那首石灰吟,于是轻轻吟道——

“粉骨碎身全部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此刻,于谦很坦然。他已经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死亦何惧?他再一次大声地吟诵着——(指名一个大组读)

听到于谦的吟诵,全城的老百姓也大声吟诵着——(指名两个大组读)

于谦走了,全城的老百姓铿锵有力地吟诵着为他送行——(齐读)

清白是于谦之志,也是我们的立人之本。这一刻,让我们默默地把诗中的一字一句都铭记在自己的心中。(背诵)【设计意图:此处的情景朗读,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的情感,进而达到熟读成诵。】

六、巩固拓展。

1、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廉洁正直)的高尚情操。

2、出示《竹石》、《青松》,利用刚才的方法自学这首诗。

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厚厚的白雪压在青松之上,青松非但不折腰还直直地挺立在那儿。要想知道青松的高洁吗?那就要等到冰雪消融的时候了。

七、小结。

1、教师小结:就让我们以另外一首诗结束我们的课堂。

2、出示古诗。(《白杨吟》教师创作,千辛万苦立荒原,狂风暴雨若等闲。飞沙走石全不怕,要留正直在人间。)

3、孩子们,让我们也试着写一写这样的诗吧。【设计意图:鼓励激发孩子利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去创作。

第3篇: 石灰吟课堂实录视频

课前先学:

1、搜集有关于谦的资料(老师也做适当的准备,可以准备一些书面资料)

2、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一、直接揭题

1、我们今天将学习一首古诗:石灰吟(师板书课题)

2、大家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简介于谦。

(1)学生自己说一说。

(2)老师做适当小结、概括。

3、释题:

(1)看题目你觉得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吗?

(2)理解“吟”(是一种文体,有赞扬、称颂的意思)

(3)师小结:这也就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到底赞颂了石灰的什么?

二、读准古诗

1、学生自由读一读,老师行间指导。

2、指名试读,老师、学生相机更正、强调。

3、齐读

三、理解诗意、读懂古诗、读好古诗

【1、2句: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小组交流

2、师先重点指导“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主要表现了石灰的制造过程的艰辛、困难重重)

3、指导“等闲”的意思(结合《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或者《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4、学生自由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5、这两句是赞颂石灰的什么呢?读了这两句诗有何感受呢?(生自由说说)

6、那我们应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指导朗读)

【3、4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运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小组来交流一下这两句的意思。

2、学生自由说说,(相机说说这是赞扬石灰的什么?)

3、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诗(指导读一读)

4、读好整首诗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小组读——齐读

四、深化古诗,升华情感

1、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赞扬石灰吗?(不是)那你觉得他是在写谁呢?(自己)

2、透过这首诗我们一起来推测或者是说去猜想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或者他对人生的价值看法(据说写这首时他才7岁)(学生自由说说)

3、这不得不让我们想起了一些人,谁呢?(指名说)

4、这还让我们想起了一些关于生命意义的名言(学生说说)

5、师做小结

五、作业布置

1、搜集以下一些古诗,读一读背一背(1)「在狱咏蝉」骆宾王(2)梅花王安石(3)青松陈毅(4)竹石郑板桥(5)墨梅王冕

2、读读“千锤万击”“粉骨碎身”等词语,在到其它的诗句中找一找类似的出自诗文的成语。

第4篇: 石灰吟课堂实录视频

 教学实录

大王庄小学马敏敏

师:一位诗人相传有一天他走到一座石灰窑前,看到煅烧石灰的情景,他深有感触,也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这首诗呀,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师指黑板)

生:(齐读课题)《石灰吟》

师:这位诗人就是明代的——(指向黑板)

生:(齐读)于谦

师:同学们课下已经搜集了于谦的资料,那位同学来简单地说一说你对于谦的了解。生:于谦师一个政治家,是一个思想家,还是一个军事家。

师:你一口气说了这么多,预习的真认真!还有要说的吗?

生:于谦师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名族英雄,他写过许多的诗有《平阳道中》、《咏煤炭》等。

师:一口气说了好几首诗孩子!真了不起!连他写的咏煤炭都知道。于谦啊,是明代一位有名的大臣,在他十二岁的时候就写下了《石灰吟》。见过石灰吗?

生:见过。

师:有些孩子没有见过是吗?在过去呀,我们刷墙壁的时候,为了让墙更白,常常会用到石灰。瞧,老师手中这洁白的粉笔呀,就有石灰的成分。吟,是古诗中的一种题材,有吟诵、赞扬之意。从题目看这首诗所吟诵的是什么呢?

生:石灰。

师:好,让我们再来读课题——

生:石灰吟

师:哪位孩子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古诗?

指生读古诗

师:读得非常流畅!孩子们,在读古诗的时候啊,我们一定要读出古诗的韵律和节奏。老师也来读两句,同学们听一听,看像老师这样读,是不是更好些。(师范读前两句)回味一下老师读诗的感觉,同学们也来试一下,开始吧。

生:根据教师的示范,试读古诗。

师:谁来试一试?

指生读

师:还真有点读古诗的味道,相信学了整首诗,你会读的更棒!谁愿意再来试试?指生读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在非常努力的寻找一种读诗的感觉,非常好孩子!那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能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石灰的形成过程。同学们一边看一边听,看石灰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师播放课件,石灰的形成过程)

师:孩子们听完了这段介绍,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再来读一读这首诗,看诗中用了哪些词语写出了石灰的形成过程。用笔把它画下来。

生边读边画出相关词语

师:哪位孩子来说一说?你看很多孩子都举起了自信的小手呢!你来!

生:我画的有:千锤万击。

师:是呀,要变成石灰首先要经过千锤万击,还有呢?

生:还有烈火焚烧,还有粉骨碎身

师:老师可没看见你举手啊,你答得非常好呢,请坐。非常会读书,一下子就抓住了关键词。

孩子们呀,要变成石灰首先要经过千锤万击,看这个锤和击用千和万连起来,表示什么?生:表示撞击的次数多。

师:嗯,撞击的次数非常多,你要补充孩子

生:我还认为表示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师:你还读懂了文字背后的情感,了不起!无数次的撞击,无数次的敲打,从千和万中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师:这个孩子感受到了艰难,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采石灰的困难。

师:是呀,好一个困难啊!千锤万击之后,好要经受烈火的焚烧啊,假如是你在那熊熊的烈火中,那会是怎样的感受啊?

生:我觉得非常的痛苦。

师:是呀,多真切的感受啊!千锤万击之后,烈火焚烧是那样的痛苦。可是石灰对烈火焚烧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生:石灰对烈火焚烧的态度是“若等闲”。

师:若等闲,你是怎么理解这个若等闲的?

生:看做平平常的事。

师:是呀,把它看做平平常常的事,请你带着你的理解读第二句诗。

生:烈火焚烧若等闲。

师:那是根本不在乎啊孩子,再试试。

生:(加强语气读)烈火焚烧若等闲。

师:老师听出了你的进步,谁再来读一读?

生:烈火焚烧若等闲,(声音较柔和)

师:孩子在有些力度会更好!

生:(较大力度读)烈火风少若等闲。

师:嗯,老师欣赏你的努力。千锤万击之后,还要经受烈火的焚烧,可石灰根本不在乎,却是若等闲。这是怎样的石灰呀?

生:这是一个坚强不息的石灰。

师:是呀你体会到了坚强,还有和他不一样的理解吗?

生:我还体会到了石灰非常顽固。

师:顽固?老师肯定认为你再说顽强对吗?对着你的理解一定能读好前两句诗。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师:还能读得更好,孩子。石灰石是一种坚硬的石头要开采它,非下大力气不可呢!再来试试。

生:(再次试读)

师:老师听出了你的进步,还有那位同学愿意来读,比他读的还好,你来?

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师:朗读中透着顽强。还有吗?我比他读的还好呢,你来。

生:

师:我们一起来到这两句:

生齐读前两句古诗。

师:这首诗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石灰的顽强?

生:我还从粉身碎骨全不怕里体会到了坚强。

师:瞧,他回答问题多么完整,把它弄碎成三个字呢?

生:全不怕。

师:同学们看,不怕千锤万击,也不怕烈火焚烧,更不怕粉骨碎身,再来读这个词。生:粉骨碎身

师:再来

生:粉身碎骨。

师:带着你的理解一定能读好第三句,那位同学来尝试一下?

生:粉骨碎身全不怕。

师:握紧你的拳头再来读。

生:粉骨碎身全不怕。

师:你再来读

生:粉骨碎身全不怕

师:多么无畏得石灰呀!一起来读。

齐读:粉骨碎身全不怕,

师:在我们看来这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石灰却是若等闲。为的是什么呀?生:为的是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从你的感情再来读

生: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孩子把尾音拖长一些,会更好听,仔细听老师读,师范读这句诗。你再来试试。生:再次试读

师:真好孩子,朗读中透着坚定。即使粉骨碎身也全不怕,就是为了——

生: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看老师的手势再来度

生:(在教师手势引导下)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了解了石灰的形成过程,我们心中不由得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生:我对石灰产生了一种敬佩的情感。

师:是呀,一种敬佩之情不禁油然生起。同学们就让我们带着想象着石灰所遭受的巨大痛苦和磨难,带着对石灰的敬佩,再来练读这首诗。这次呀,老师的阅读要求提高了,要做到眼中有石灰之形,心中有石灰之情。开始把孩子们。

生:带要求自己进行试读。

师:谁来试一试?

生:读整首古诗

师:多么无畏的石灰呀,谁再来试试?

生:

师:已经开始有读古诗的韵味了,同学们啊,我们读古诗就得这样反复的读,正是因为这样,石灰经历了如此艰难而又复杂的演变过程,所以于谦才这么动情地写道——(手指向古诗)读

生:生再次齐读古诗。

师:石灰经历了如此艰辛的历程,就是要在人间留下什么?

生:清白

师:是呀,请同学们郑重的在诗中圈下这一个词。(板书:清白)可是石灰本是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事物,在这里分明让我们感受到石灰好像活了起来,有了人的思想感情,读到这儿不由的让人想起诗人于谦。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同学们课下搜集了于谦的资料,老师这也有一份资料,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想想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同学们结合这份文字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说说于谦是个怎样的人?

生:我认为于谦是一个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人。

师:他提到了刚正不阿,还有和他不一样的意见吗?你来说。

生:我从刚才同学读的这句话中还体会到了他办事铁面无私、清廉爱民。

师:非常的清廉,还有不一样的理解吗?

生:我认为与前还是为官清廉,不畏权贵的人。

师;从哪里感受到他的清廉?

生:我从。。。。。。却从不给王带任何礼品

师:是呀,身居要职却那么的清廉。还有吗?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办事铁面无私,清廉爱民的人。

师;清廉,那于谦和石灰又有着怎样的相似之处呢?

生:同石灰一样于谦也经历过痛苦,也经历过磨练,而且他们都具有清白高尚的品格。师:你可正是个有灵性的孩子。他们同样都在人间留下了什么?

生:清白。

师:是呀,于谦被小人陷害,含冤入狱但他始终不屈服,清清白白、刚正不阿,正如他诗中写的这样——

生: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此时眼前的石灰形象就是于谦的化身。在这字里行间分明透着一股铁骨铮铮的英雄。假如你就是那个意气奋发的于谦,你会怎样读这首诗?

生:读诗。

师:好一个志存高远的于谦啊,(音乐响起)清正廉洁的于谦,多次为国家做出贡献,但他受到恶势力的压迫,押赴刑场,临刑前于谦回首自己几十年的为官生涯,他依然坚持自己年轻时的誓言,千锤万击出深山。。。。。。。。。。。行刑前北京城乌云密布,天下百姓无不痛心疾首,而此刻于谦很坦然,他这一生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死有何惧!我们仿佛听到他那深情地呐喊——

生:齐读古诗

师:此时此刻,相信同学们已经把这首诗深深地记在心里,那就让我们不内心无限的感动化作最深情的诵读,让我们记住于谦,记住.

生:背诵古诗。

师:读到这里孩子,你认为诗人仅仅是在写石灰吗?其实是在写谁?

生:我觉得他是在写他自己。

师:是呀,是于谦借石灰来表明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呀就是古诗中的托物言志,请同学们把它写在古诗的旁边。(板书:托物言志)

师:表面上看是在写石灰,实际上是诗人也想像石灰那样留下什么?

生:清白。

师:于谦十二岁写下这首诗,而这首诗却成了于谦一生的写照。让我们静静的再来读这个词。生:清白。

师:孩子们,像《石灰吟》这样托物言志的诗有很多,此外古人还擅长用松、竹托物来抒发自己高远的追求,如果去我们学过的《青松》《竹石》,(课件出示《竹石》)谁来读一读?生:读诗。

师:清朝诗人郑燮,就是用竹子来表达自己坚韧不拔的精神,再来感受现代诗人陈毅的《青松》一起来

生:齐读

师:每每读这青松,总让人想起陈毅元帅那刚毅的性格,任何时候都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品格,这些诗都是诗人借助事物来抒发自己内心无限的情怀,请同学们继续收集这类诗,来办一期手抄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于谦,走近了他的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呀,也

被很多书法家创作成一幅幅优美的书画作品。同学们一起来欣赏,这是横排格式的,这是竖排格式的,同学们说美不美?

生:美。

师:同学们猜一猜这是那位书法家写的?

生:

师:你知道是哪位书法家写的?我看见有同学笑了,是的,就是站在你们面前的杨老师写的。只要同学们用心,你也能成为一名小小的书法家。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在老师给同学们发的练字纸上,两种格式上任选一种,来一展身手吧。

生拿练字纸练子。

师:注意写字姿势,身正、肩平、足安。由于时间关系,你的这幅作品留到课下创作好吗?创作完可以交给你的班主任老师,也可以贴在你制作的手抄报上,等让大家一起欣赏好不好?下课!

板书:

石灰吟

明于谦

清白托物言志

第5篇: 石灰吟课堂实录视频

佛家有云: 润有根之草,渡有缘之人。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最好教材。“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儿童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如何站在儿童的立场,引领儿童亲近古诗、品味诗歌意象、把握诗歌特点,笔者结合托物言志诗——《石灰吟》的教学实践,做了以下尝试。

一、尝试学习,将儿童的认知从未知区域渡到最近发展区

《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什么是咏物诗呢?就是指那些以客观的"物"为集中描写对象,并在描写中抒怀兴感的诗歌。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对于托物言志诗歌的鉴赏,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

1.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2.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3.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尝试学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充分有效的尝试学习可以使学生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学生带着自己在尝试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者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有侧重地去听课,更能提高听课效率。尤其在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尝试学习的好坏在课堂上老师能够明显感受到尝试学习认真的学生和不认真的学生在课堂上反应的差异以及学习效果的不同。良好的尝试学习习惯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语文新课标提出:在教学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真正落实这些要求,抓好学生的有效尝试学习环节是语文阅读教学成功的一半。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教学《石灰吟》前,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尝试学习要求:

【朗读训练营】

读通古诗,边读边圈画出生字新词、难读的词语,做到正确流利。如果能尝试读出诗的节奏就更棒了!

自我评价:☆☆☆

【资料百宝箱】

1. 石灰是建筑中用于涂抹和粘合的主要原料,它由石灰石烧制而成,你想知道石灰是怎样烧制成的吗?快上网搜索一下吧!

2. 本文的作者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查找资料,并准备讲一讲他的爱国和廉洁方面的故事。

【文字品味园】

1.试着理解诗中词语:吟、锤、击、千锤万击、焚、若等闲、粉骨碎身。

2.结合词语想想每行诗的意思。

3.《石灰吟》中,石灰由石成灰经历了哪些痛苦?面对这些考验,石灰的态度是什么?作者写石灰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4.结合于谦的故事想一想,他写下这首《石灰吟》表达了他怎样的志向,把你的想法写在书上。

【质疑交流台】

读完这首《石灰吟》,你产生了怎样的疑问呢?

在课前教者布置了以上的尝试学习任务,学生要完成我的第一个任务就必须把课文读通顺。第二个任务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围绕课文查找相关资料的能力,促使学生在资料的收集积累过程中对文本产生更深入的认识。第三个任务还是促使学生再次去自己研读古诗,获得对诗歌表层的思考和理解。最后的“质疑交流台”则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便于教师从学生的疑问出发,以学定教,制定教学预案。

这四个看似很简单的尝试学习任务,实际上对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要点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把课堂上的一些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等环节已经放到课前去完成,实际上这里已经大大拓展了课堂40分钟的外延,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从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讲,这样的课前尝试学习立足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课堂教学的“后教”旨在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必须依靠教师或同学的帮助、点拨、启发、引导才能解决。温家宝总理曾说过“我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不在于老师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数学家或文学家,而是老师能给学生以启蒙教育,教他们学会思考问题,然后用他们自己的创造思维去学习,终身去学习。”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提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

二、朗读品味,将儿童从声音世界渡到文字世界

“其言皆若出自吾之口,其义皆若出自吾之心”。古诗是一种在声音上优美绝伦的语言,是诗人用精炼和寓有韵律美的语言来承载思想和感情的艺术。诗歌语言的韵律美就是指在诵读时悦耳动听,富有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的音乐感。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时,只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地诵读,把握诗歌语言的精美性和韵律美,在反复的诵读中"玩索其语气,“规仿其声调,寻绎其意味”,才能理解古诗强烈的抒情和深沉的意境。站在儿童认知的立场,我进行了如下教学实践:

课堂传真一:初读知音

1.读正确、流利。

师:通过课前的尝试学习,相信读正确、读通顺一定难不倒大家。轻轻捧起书,再练一练。

生:自由练读。

生1、生2展示朗读。(读得字正腔圆,可见尝试学习是有效的。)

师:我们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

2.讨论节奏。

师:古诗还富有节奏美,同桌之间先研究研究这首诗的节奏该怎么读。

师指名读:谁能读好这首诗的节奏?

一生读,其他学生评价:我觉得古诗读得自然、不别扭。

师生、同桌合作读:听起来很有道理!一起来感受一下,你们读前四字,老师读后三字——。换过来读——

根据的节奏齐读。师:看来同学们已经会读了,老师读题目,你们一起来读好这首诗的节奏。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古诗教学更离不开读。“七分诗三分读”,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读是学生对诗词理解的基础和前提。

课堂传真二:读中明意

师:读出节奏还不够呢!还要能读懂诗句的意思。同学们,再反复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哪些几句你已经读懂了,还有什么读不明白的。

生自由读。

师:谁能说说你的收获?

(通过汇报,学生读懂了全诗的意思,精彩!)

师:果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哪!带上你的的理解,来读这首诗。

(生读诗)

师:读完这首诗,你知道石灰是怎么产生的?

生汇报,出示词语:千锤万击  烈火焚烧  粉骨碎身

师:轻轻读读这三个词,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1:我仿佛看到了石灰经历了无尽的捶打,听到了开凿时的叮叮咚咚的响声。

生2:我看到了烈火焚烧的画面,熊熊大火炙烤着石灰的身体,它被烧得万分痛苦。

(相机出示生字“焚”及它的象形字,教生字)

师:有了想象,词语就有了形象,一起读好这三个词。

生齐读。

诗重趣,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在初读之后教师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在头脑中出现石灰经历“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画面,让儿童读出意境,读出画面,读出石灰经历这样的考验却全然不怕的精神,体会它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在朗读中受到艺术的熏染,提高审美能力,从而得到美的享受与极大的快乐。

师:经历这样痛苦的过程,石灰的态度如何?(相机板书:若等闲  全不怕留清白)

情景对话,引读全诗。师:读到这里,同学们心一定已经与那经历磨练石灰石息息相通了。能用你的朗读告诉我吗?

师:亲爱的石灰石啊,呆在深山安逸自在,你为什么还要经受这千万次的捶打呢?(生读诗,读得震撼人心!)

师:多有志向的石灰石,那一声声敲击,一次次追打,敲碎了你的身体,却打垮你的信念!

师:亲爱的石灰石啊,被熊熊大火灼烧的折磨是多么痛苦,你怎么还能把这当做平平常常的事呢?(生读全诗,读得感人!)

师:多么顽强的石灰石,烈火炙烤着你的肉体,你的决心却从不曾动摇!

师: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啊,石灰石,粉身碎骨太可怕了!(生读诗,读得投入!)

师:多么洁身自好的石灰啊。满怀着对石灰石的敬意,让我们一起为它吟上一首赞歌吧!(齐读全诗。)

王尚文教授说过:“书面语的阅读只有还文字以声音,才能在倾听中找回生命的气息,找到心灵的感觉”。古诗的教学离不开知诗人、释诗意,最后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读,是最能表现情感的方式。古诗词是“缘情”而作的,诵读时引导学生的情感介入,使诵读进入声情并茂的佳境。在反复诵读涵咏中,将儿童从声音的世界渡到文字的世界。

三、走近作者,将儿童对石灰的形象的理解渡到领悟诗中之“意”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读得其法,不但能理解作者写什么,而且能与作者心灵相通。”托物言志类的古诗词多借景抒情、凭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首《石灰吟》也是一样。只有把孩子从石灰的形象的理解渡到诗人的内心,才能走进一个在宁可粉身碎骨也要留得清白在人间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

课堂传真三:读中悟情

1.出示尝试学习单上部分同学的疑问:从山中的石灰石到人间的石灰,普通的事物,普通的经历,然而,在诗人眼里却是不平凡的,难怪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石灰吗?(出示于谦图片)想要了解作者的意图,还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2.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对于谦的了解。

师:“歌咏言,诗言志。”为了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不妨来欣赏一组他写的诗:指名读。齐读。

皇上给他的奖赏时。他写道:“为国办事心应忠,做官最怕常贪功。”

好友的馈赠时,于谦又写道:“你我为官皆刚正,两袖清风为黎民。”

面对为人类送来温暖的煤炭,他更是寄托了自己的高尚情操: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师:从字里行间,你读出了怎样的于谦?

生1:我读出了一个清正廉洁的于谦,我还知道他“两袖清风”的故事。

生2:我读出了一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于谦,他爱国爱民,是个好官。

……

师:这时候同学们再仔细品一品这首《石灰吟》,你能读懂诗人的心吗?

生:我知道了,作者就和石灰一样,他不怕千辛万苦,只为了能流芳百世。(指名读诗)

师:小结。由此看来,于谦写下的这首《石灰吟》,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他把自己的志向寄托在对石灰的吟诵之中了,他这是在——托物言志啊!(板书:托物言志)

师范读:于谦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了天下苍生能安居乐业,哪怕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现在,老师在和大家合作来读这首《石灰吟》,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出新的感觉!我先来!你们先来——

师:经典不仅要读懂,还要记在心中,同学们记住了吗?拿出笔,我们来试着默一默这四句诗。

学生默写,对照屏幕校正。

四、积累建构,将儿童从一首渡到一类托物言志诗

古诗教学的目标是什么?李振村主编认为:一是“唤醒”,二是“积累”,三是“建构”。学习托物言志诗,笔者认为仅仅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还是不够的,还应该让学生领悟这类诗歌的特点,在学完这一首《石灰吟》后,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从而学会欣赏托物言志类的诗歌。

课堂传真四:拓展建构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研究了石灰坚强不屈的形象,感受到了于谦高尚的情怀,更学会了一种写作的方法——。像于谦一样,古人很喜欢用“托物言志”这种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请看这三首——(出示《竹石》、《咏兰诗》、《墨梅》)。

1.生自由读读这组诗,争取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检查是否能读正确、通顺。

3.学生用上刚才学习《石灰吟》的方法,小组再来合作学习这三首诗,要求读懂诗歌表面的意思和作者借这首诗表达的情感。

4.布置作业:像这样的咏物诗还有很多,在我们这单元中的《练习六》上就有一首诗-----《马诗》,课后读一读,想一想诗人借马抒发了怎样的志向,并把这种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用到我们的作文中去。

 润有根之草,渡有缘之人。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古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是一次自主体验的过程,儿童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立足于儿童发展的立场进行的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着眼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模式,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使学生终生受益。

本文来源:http://www.shuangyixiangsu.com/hunlixianchang/61264/